首页 >识物 >文章 >赴你十年之约—Hyperdunk X 评测
十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Hyperdunk 2008 的横空出世不仅开创了实战鞋领域的一个新的时代,更留下了无数被历史铭记的经典时刻。那一年,美国梦之队和中国男篮的众多球星纷纷上脚,让这双球鞋被赋予了更多的纪念意义。当科比在与西班牙的决赛中,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最终帮助梦八拿到金牌;当易建联在对阵德国的生死战中,命中那个制胜的中投,力保中国队小组出线。他们脚上穿的,都是这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球鞋。
一转眼十年过去,Hyperdunk也来到了它的第十代,这是许多球星的签名鞋都没有达到的成就。一直以来,每年一代的Hyperdunk都是以年份命名。而为了纪念十周年这一伟大的时刻,今年的Hyperdunk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Hyperdunk X。
作为一个实战党,我与Hyperdunk的缘分开始于2008年,当时美国队配色的Hyperdunk 2008在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真正与Hyperdunk进行“亲密接触”是从2013年开始,从那之后,每年一双Hyperdunk,就成为了延续至今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我将会一直保持下去。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主题,正式开始对于这双Hyperdunk X的评测。当然了,首先还是要按照国际惯例,感谢识货和耐克给了我这次宝贵的测评机会。这篇测评一共有三个部分,静态测评,实战测评以及对比测评,话不多说,让我们立刻开始吧!
Hyperdunk X的鞋盒并没有因为十周年而做出什么改变,这也算是对于这一系列鞋盒设计的延续。一直以来,Hyperdunk虽有明星上脚代言,但是定位一直是一双团队鞋款。不过对于许多实战党来说,可能Hyperdunk系列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早已超过了许多球星的签名鞋。
Hyperdunk X延续了这一系列流畅的鞋型,在如今球鞋的功能性划分不那么明显的情况下,这样的外观显然可以让你对它的使用有了更多的选择,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穿着,也不会有丝毫的违和感。
正面看上去多了一些休闲鞋的感觉
内侧的Swoosh Logo
相比之前两代,Hyperdunk X在中底设计上花费的心思显而易见,Swoosh Logo被放置在一块橡塑贴片上,贴片连接鞋身和中底,增加了球鞋的层次感。
、鞋面由织物和热熔材质组成,不过肉眼看上去,热熔材质的面积较小
鞋帮处的填充物还算厚实,呈横条图案
鞋舌上的Hyperdunk和X字母,表明球鞋身份
大底的两个开窗,让Zoom Air气垫清晰可见,水波纹的纹路设计,为球鞋的抓地性能保驾护航
后跟的提拉环设计,让球鞋的穿脱更加方便。提拉环下缝有皮革,并刻有HD字母图样
中底上的Zoom字母
中底内侧设计有十个圆孔
中底的泼墨设计,不会让黑白配色显得过于单调
鞋垫的厚度适中
从外观上来说,Hyperdunk X要比之前几代在细节上更加丰富,鞋身的不同材质,中底的不规则设计,以及脚踝处的横条图案,以及后跟的皮革装饰,都让这双球鞋多了一些层次感。流畅的鞋型,鞋带孔的分布以及黑白配色和泼墨设计的点缀,更赋予了这双Hyperdunk X一些潮流感。在如今街头风盛行的当下,Hyperdunk X 完全有潜力成为一双炸街鞋款。
尺码
在尺码的选择上,Hyperdunk完全没有偏码的情况,按照平常的耐克尺码选择即可。不过由于包裹感强烈,所以喜好穿着精英袜的实战党不妨买大半码或一码。简单的说下穿着之前几代Hyperdunk的感受,以此给大家带来一个参考。
鞋码:US 9.5 内长:275mm
Hyperdunk X:43码,包裹感强烈,上脚精英袜后偏紧
Hyperdunk 2017 Low:43码,大小合适,对于脚趾有一定的压迫感
Hyperdunk 2016: 43码,包裹感强烈,一切都是恰到好处
Hyperdunk 2015: 43码,偏大一点,可以感受到一定的空间
透气性
在炎炎夏日进行实战,透气性自然是不能忽略的。Hyperdunk X的鞋面略微轻薄,虽然内外侧采用两种材质,但透气性能表现还算不错。在30度以上的天气下,两小时实战过后,双脚并没有出现任何的闷热感,这与前掌鞋面偏薄有关。
包裹
就像我前面一直说的,Hyperdunk X的包裹感十分出色,实战中鞋面与脚面牢牢贴合,没有任何的压迫感。另外高帮设计与脚踝处的填充物相辅相成,即使只将鞋带穿到了倒数第二个孔,脚踝还是能被轻而易举的锁定。实战中Hyperdunk X带给了我一种“人鞋合一”的感觉。
支撑和保护
由于鞋面较薄,所以Hyperdunk X对于鞋面的保护不是特别出色,实战中曾被一位“重型”选手踩到脚,那滋味还是很酸爽的。但后跟的支撑性能还是要给予表扬的,在后跟内侧,有一块面积不小的TPU支撑板,加上鞋帮的种种保护设计,足以让你在实战中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抗扭转
作为一名以突破为主的实战党,Hyperdunk X球鞋在实战过程中的形变十分有限。中底上的橡塑贴片以及足弓处的TPU,对于球鞋抗扭转的提升作用还是很明显的。用最通俗的话来说,笔者体重80公斤,在各种突破过程中,这双Hyperdunk X都能保护我做出各种大幅度的动作。
缓震
前后Zoom Air气垫的配置,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上脚之后,气垫的反馈十分明显,而在实战过程中,下落时Zoom Air气垫可以减少地面对于身体的冲击,这一点在较硬的户外场地上还是十分重要的。而前掌的Zoom Air气垫则可以为突破启动提供助力,在脚感上,Hyperdunk X的表现不输于任何一双球鞋。
抓地力
单一的水波纹纹路设计,以及开窗气垫,本以为会影响Hyperdunk X的抓地表现,然而事实证明它足以轻松驾驭室外场地。无论启动还是各种在做变向时,Hyperdunk X的抓地性能可以称得上是可圈可点。但在较滑的室内场地,抓地表现可能会稍逊一筹,但这也是任何一双实战鞋都会出现的情况。
耐磨
虽然加载了XDR,但在涂了油漆的水泥地上,Hyperdunk X的外底边缘还是出现了一定的磨损。不过在塑胶场地,经过了四个小时的实战,球鞋的大底没有任何变化,以此类推木地板就更不用说了。总之Hyperdunk X 适宜塑胶地和木地板,水泥地还是不要轻易实战了。
Hyperdunk X是一双包裹性极其出色,缓震性能极佳的实战鞋,比较适合突破型选手穿着,不过前掌鞋面轻薄是它的不足之处。强大的支撑性能,种种设计细节以及出众的颜值,足以称得上是一双实战好鞋。
Hyperdunk X & Hyperdunk 2008
由于我的这双Hyperdunk 2008是减配的复刻版本,在实战性能上自然没法相比。但从外观上,我们也能明显的感觉到Hyperdunk系列一直以来的进步和变化。科技、外观,从Hyperdunk 2008到Hyperdunk X,这一系列总能带给我们最新鲜的感受。
Hyperdunk X & Hyperdunk 2013
正是由于2013,才让我真正的喜欢上了Hyperdunk这个系列。飞线科技,Zoom Air气垫等等,都让我在实战中游刃有余,正因如此,我一直保留着这双鞋,即使它已经氧化,已经旧了,可我还是舍不得丢掉。Hyperdunk X与之相比,脚感要更加出色,但鞋面的保护不及2013的“塑料”鞋面要好。在外观上,2013要更加实战一些。
Hyperdunk X & Hyperdunk 2014
2014更像是2013的延续版,而非升级版本。虽然有保罗乔治的倾情代言,但是在脚感上却不够尽如人意,这是我相对感到失望的一点,不过就像Hyperdunk系列的所有成员一样,球场上的实战表现还是没有问题的。Hyperdunk X与之相比,实战鞋发展的新趋势还是很明显的。
Hyperdunk X & Hyperdunk 2015
2015是备受批评的一代,也许是因为外观又或许是因为超高的鞋帮,在我看来,其实习惯了,它的颜值也还不错,实战中各方面性能并不差,只是超高的鞋帮实在是画蛇添足之举。从Hyperdunk X来看,鞋帮的高度不仅更加合理,而且也更加舒适。
Hyperdunk X & Hyperdunk 2016
Hyperdunk 2016的缓震性能与Hyperdunk X十分相似,上脚之后气垫反馈明显,大底上都有可视开窗设计。其实Zoom Air不仅能带来舒适的脚感,也更适合突破型的选手。或许是因为这两双鞋都是黑白配色,所以看上去多了些一脉相承的感觉。
Hyperdunk X & Hyperdunk 2017 Low
这双Hyperdunk 2017 Low,也是我所有Hyperdunk球鞋中唯一的低帮鞋款。不过我一直觉得高帮才能诠释Hyperdunk的精神,未来也一定会入手一双高帮鞋款,无论精英还是普通版本。Hyperdunk X与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缓震科技的不同了。在我看来React还是偏硬了一点,个人还是更喜欢Hyperdunk X的缓震体验。
Hyperdunk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实战鞋,更是一种情节,如今来到第十年,我相信未来它还会陪着我们度过更多的十年。
陈桐赫westbr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