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国潮前景好是好,可是何时才能出现一个 Supreme?
(从实体店做起的 SOULGOODS)
前有唯夏老哥的《国潮集结号》精心梳理,向大家展示了国内这么多优质的国潮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tōu)淀(lǎn),而今也希望自己这篇从标题看起来就有点“托大”的文章,不会流于形式,真的能带来一些理念上的碰撞。
近几年确实是中国潮流进程史上很微妙的阶段,做品牌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但是玩家们对于国潮的标准正越来越严格。
(由李晨及NPC牵头的长乐家宴和交流会,号称聚集了国潮圈的“半壁江山”)
笔者前段时间拜访国牛翘楚之一的 Overcomer 时,问到主理人之一的海龟大哥,把店开在复古调性不浓的杭州,做起来很难吧?你看广东那边的氛围就好得多,他们办联展,拍微电影什么的多有噱头……
在向大哥描述了一番我自己十分羡慕的共赢景象后,大哥的答复却很直接了当:
“难是难,但我们也没想过抱团。”
中国的潮流很年轻,从陈冠希把里原宿带进来至今,不过十多年。然而对于国潮市场来说,发展形势会更为严峻一点,因为国人不止会看向美国或者日本最 Dope 的街头潮流,就连那些全球限量、奢侈狠货,对我们来说早都见怪不怪了 —— 不在乎真假的话。
(精致的莆田卖家甚至已经攻陷油管,所谓的真假鉴定视频其实是FAKE高低版本的对比)
“千禧一代”在网络发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作为早期的生产大国,以及当前的消费大国。我们从充斥着各种质量的“原单”、“外贸”品启蒙,中期也对 Nike, Adidas 等运动大牌情有独钟,继而再到如今国潮市场的五彩纷呈,但是大家却仍旧会将渴求的目光投向世界最一线的潮牌、高街品牌。
与日本不同的是,其实我们很早就接触到了好衣服,而且培养了质量的意识。
然而我们并不会去深究其中文化,因此很难得出现像 Thrasher 之于滑板、Carhartt 之于工装这样扎根的品牌,这和如今更为丰富易得的世界有关。只不过外人眼中的底蕴匮乏,其实也在折磨着本土品牌。(不爽就直接开撕的 Thrasher)
大多数年轻人从小时候起,就得花上大把时间“做学问”,时间宝贵,玩不起。就是各大品牌的主理人也是一样,什么都爱玩,但是少有深入。很难真正的孕育出东西来。
这一点和韩国有些像,只不过韩国严重的假货和抄袭现象,国民更加不以为然,相反很享受各种风格的交融。当然这也有好处,起码中韩目前的潮流发展趋势是呈多元的,不会出现像30年代日本街头的情况,每个年轻人都是 Ivy League 的窘相。
同时,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不需要纸媒推广,不需要街头吆喝。
你甚至躺在床上就可以从主理人圈起来的微信群里“预览”当季新品。
商家们也不用再特意飞到时装秀场,办公之余刷个微博就可以看到 Gucci,Balenciaga Louis Vuitton 这些大咖们下季会推什么。
并且,甚至都不需要门店和营业执照,他们靠着社交网络就可以赚第一桶金。
(你被Gucci 18秋冬秀场的“人头”刷屏了吗?)
而较早对外贸这些“好质量”的衣服有所感知,也让中国的消费者更加挑剔,在追求低价格,高品质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莆田便是从中牟利,然而现实是,大工厂看到品牌寥寥数百的订货量,根本都不愿意理你,价格根本下不去。
同时我们也陷入了一个误区,好像进口商品一定是好的。考究的商家时常往文案上鼓吹所谓进口的五金,什么下海精心挑选的面料,和XX品牌同样的工艺……
我负责任的告诉你,新疆棉做出来的丹宁布不比倒闭的 Cone Mills 选的差,Supreme 的短袖也不如 ANB 的耐穿。问题是,我们愿意买账吗?
连 Balenciaga 都把 Triple S 搬到国内产了,我们却还在一门心思想着进口商品。
既然国潮注定起点低,那么究竟该卖些什么?
卖质量是对的,但是由于消费群的属性,店家不得不格外挑剔,不仅前期得花更多心思监督工厂,确保每件单品质量过关,还要维护好内容运营的日常,时时刻刻看住每一件上架的单品,然后甄选产品文案,有想法一点的还拍视频,甚至做直播,把“品质”更生动地喂给消费者。(Vermicelli 17AW)
跟着流行卖款式,也是可以的。你看16年以前那几个做工装的牌子,如今也已经基本站稳脚跟。而现在那些借着机能和工业风的火热劲头的新品牌,好像销量也不错。
如 Reindee Lusion,在我眼中算是国内走都市机能风格的前辈,一直坚持做着风格的品牌。早年我曾无知,疑惑这类风格居然会有人愿意买单,谁料现在Techwear 火了。
(Reindee Lusion 17AW)
相对来说,真正尴尬的其实是迎合受众更早,那些主打 Normcore 简约风格,并且靠薄利多销打动人的品牌,除了每个季度的猛推起来的爆款外,其他单品很难赚到钱,比价格,你们真的比得过越做越好的优衣库吗?比设计,常年的黑灰蓝风格又把自己给限制死了。即所谓的价格下不去,设计又上不来。
胡老师早前就做着这样的品牌,但是胜在看的透彻,在 Normcore 还颇有热度的时候即转型,当时也有不少质疑声。不破不立,Pheather 也凭着风格和定位培养了更加忠实的粉丝群体。(Pheather 17AW)
真正聪明,又有想法的品牌会怎么做?
卖文化。从心理层面上说,当我们消费者买衣服的时候,把对衣服品质、设计的认同,不由自主地延伸到其他方面,比如认同这个品牌的态度,或是心甘情愿为情怀买单,甚至是简简单单觉得这个品牌很酷。当我们拆开快递的时候,就不会再对线头、跑毛这些细节吹毛求疵了。想一下,你收到苏五口的“不抄袭”球鞋的时候,是更愿意拿着放大镜一处处比对有没有溢胶呢,还是找好角度,拍照,修图,发朋友圈?
文化的渗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针对群体偏新顾客一点的,品牌可能会直接赞助,在看到了偶像上身后的我们,也会更愿意接受这个品牌,比如易烊千玺的 Whosetrap,Gai 的 WHOOSIS……
(WHOOSIS 与 GO$H 在15年的合作,那会 Bridge 和 Gai 甚至都还没火)
做法老派,却很接地气还特能打动人的,就是新媒体了,最典型的例子是优衣库的U系列,我关注的几个大公众号甚至在发售前一周就拿到了系列单品,并且不约而同地做起了测评和推荐,反复的曝光不仅让我对某几件单品好感倍加,较低的价格也让我下了必买的决心,但是呢?
预售那天0点整,再次被抢鞋般的恐怖给支配,慢悠悠地打开那件条纹T的链接,发现已经售空。这才反应过来,像我一般着道的朋友可不在少数。(TIGERHOOD 团队的 Uniqlo U 型录)
还有些新式的,比如 NPC 和 ACU 组织起来的长乐家宴,Roaringwild 与艺术家的专题企划,Randomevnt 和 MYGE 走出国门的 Pop-up,东莞三杰的联展……国潮市场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人愿意为此买单。而且这才是除去衣服本身,真正“体面”的东西。(Roaringwild 的「Spring is not for school」企划,邀请摄影师王未记录下了这群年轻人的“春游”)
最后,还有那些最感人的,就是不闻不问卖着设计的品牌。某个品牌主理人是否设计起家,基本看一眼 Lookbook 就能的看出来。所谓的感动人,如果做的到位是感动顾客,比如上官喆、C2H4、FMACM 等。而其余的,就是叫座不叫好,即小众 —— 我称之为感动自己,不敢点名,但我尊敬你们。
回到最开始海龟大哥那句“混圈”问题,其实想要做出名堂的方式有很多,跟热点也好,做文化也罢,我深信志向宏远的国潮绝不在少数,那些用心当成事业来经营的品牌,消费者们都看在眼里,终有可以等到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天。
但是眼下看起来最难,也是最有意思的,却是我们本土消费者们的态度。
用户155348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