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我们究竟想要一款什么样的 MacBook Air?
「The world's thinnest notebook.」
作为世界上最薄的笔电之一,MacBook Air 不为重量和厚度妥协,也不为屏幕尺寸和键盘体验妥协,更不为性能妥协。MacBook Air 的诞生颠覆了市面上所有轻薄本,重新定义了笔记本电脑。
在那之后,Apple 持续完善了 MacBook Air 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一款极具代表性的轻薄本,加上硬件成本的不断下降,它也得以成为入门 MacBook 的首选。不过似乎很多人只记得它卖得最便宜的时候,却忘记它刚发布时高达 1799 美元的定价,毕竟在十年前,轻薄本普遍都是这个价格,而且它们通常都是「傻大粗」的形态。
毫无疑问,MacBook Air 对笔电行业的影响意义深远。2011 年,与 Apple 拥有紧密关系的 Intel 在受到 MacBook Air 的启发后便提出「超极本」的概念,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Windows 阵营的轻薄本崛起了。
我们常说,有竞争才有进步,最终受益的永远是消费者。这不,十年后我们再来看看 2018 新款 MacBook Air,我们会发现它所处的局面已经不像十年前那样,正如我在 MacBook Air 现场上手文中所提到的:
「今天的 Windows 笔电早已不是 MacBook Air 刚诞生时的情景,市面上已经有了越来越多实惠且体验出色的 Windows 笔电,它们的存在对于 MacBook 而言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在那篇文章里,我已经尽量完整的表达了 MacBook Air 的优势,又或者说是 MacBook 的优势。而在这次的体验文中,我将会把过去一周的体验感受分享给各位,希望能够对大家选购新款 MacBook Air 有所帮助。
※ 以下简称新款 MBA、旧款 MBA 或 2017 款 13" MBP
新款 MacBook Air 的选购困惑是什么……?
这个偏总结方向的问题本应放在文章结尾,不过这次我想放在文章前面聊聊。自新款 MBA 发布以来,我发现有不少用户对它的定位,以及如何选购产生了困惑,普遍集中在这两个问题:
1、这个价格不如买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2、同价位有更好的 Windows 笔电可以选择。
关于第二点暂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所以我们集中看看第一点反映出的问题。从 Apple 的产品定位来看,目前无论是 iPhone、iPad 或是 MacBook 都有存在新旧机型「打架」的问题,具体如下:
iPhone XR 比 iPhone X 便宜 150 美元;
11 英寸 iPad Pro 比 10.5 英寸 iPad Pro 贵 150 美元;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与新款 MacBook Air 贵 100 美元。
这样对比我认为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毕竟数码产品有一个基本的购买原则:买新不买旧。所以,基于这个原则我们进行对比,相信大家会看到另一个结果:
iPhone XR 比 iPhone XS 便宜 250 美元;
11 英寸 iPad Pro 比新款 9.7 英寸 iPad 贵 470 美元;
2018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比新款 MacBook Air 贵 600 美元;
新款 MacBook Air 比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Air 贵 200 美元。
抛开 iPhone 和 iPad 产品线,我们把焦点放在 MacBook 身上。这里的问题点在于 2017 款 13" MBP 的价格与新款 MBA 仅相差 100 美元,这意味着如果你多花 100 美元,你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当然也有更差的地方,具体哪些方面?我指出给大家看看:
1、新款 MBA 的屏幕最高亮度为 300 尼特,不支持 P3 广色域,2017 款 13" MBP 最高亮度为 500 尼特,支持 P3 广色域
2、新款 MBA 搭载 Intel 酷睿 i5-8210Y 双核处理器,以 Geekbench 4 跑分为例,它的单核性能与 2017 款 13" MBP 相差无几,多核性能弱了 10% 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整体 CPU 性能却比 2016 款 13" MBP 强了一些
3、新款 MBA 的核芯显卡性能与 2017 款 13" MBP 相比弱了很多,大约有 1.5 倍到接近 2 倍的差距
4、新款 MBA 的写入速度仅有 2017 款 13" MBP 的四分之一,读取速度也慢了 600 MB,相比 2017 款 MBA,写入速度亦基本持平,读取速度则翻倍提升
综合来看,原本预计购买新款 MBA 的用户只需多花 100 美元购买 2017 款 13" MBP,即可获得屏幕、性能、存储三大方面的提升,并且提升幅度还不小。
那有没有降级的部分呢?由于我身边已经没有同事在用 2017 款 13" MBP,故无法为大家带来两者的深入对比,不过结合目前已知的官方信息,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到新款 MBA 表现更好的地方,具体如下:
1、以 100% 再生铝金属打造
2、整体变薄,并减轻了 120 克
3、多了触控 ID,并采用新一代蝶式结构键盘
4、加入了 Apple T2 安全芯片,支持 Hey Siri
5、无线网络浏览时间增加了 2 小时,iTunes 影片播放时间增加了 3 小时
以上就是新款 MBA 相比 2017 款 13" MBP 更具优势的 5 个方面。顺便一提,2017 款 13" MBP 低配版在今年 eBay 黑五活动时到手价仅需 7600 元,与新款 MacBook Air 历史最低价相近。
个人觉得,对于部分精打细算,执着于「这个价格不如买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的数码爱好者而言,我相信怎么选已经毫无悬念。当然了,也有一些用户会更看重新款 MBA 所能带来的提升,好比如我的家人就用着三年前买的 MacBook Air,她明确告诉我绝对不会选择升级到 MacBook Pro,原因是便携性不如 MacBook Air。
关于便携性,这里我想聊点个人看法:
就我目前的观察,我发现有不少人在评价新款 MacBook Air 时,并没有很好的站在旧款 MacBook Air 用户的角度,这里我还是想再哆嗦一句,不见得所有人都盲目追求性能,而不在乎便携性。
好比如这次新款 MBA 得益于内在和外在的巨大变化,它的体积相比旧款 MBA 小了 17%,重量也轻了 100 克,而相比 MBP 则轻了 120 克。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里我简单做了个小测试,先后将 2018 款 13" MBP 和新款 MBA 递给多位同事,让他们双手拿着,结果每一位都说 MBP 更重,并且还觉得重了很多。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多年前的一段回忆,那个时候我把 900 多克的第一代 Surface Pro 递给身边所有同事,每一位都嫌它重,可在当时而言,极少有笔电做到了这个重量。
我希望借此告诉大家,这并不是背包里多一件 120 克的物品就能解释得通。当你将它摆在你的大腿上敲打键盘,当你带着电脑在办公室走动,当你背着它旅行、出差的时候,你会发现更轻的重量永远是好事。
这一点我个人就有切身感受,最近一段时间我每次出差都是背着双肩包,里面塞满了旅行和工作所需的一切物品,极少使用行李箱,主要是觉得麻烦。正因此,如何减少背包负重是我今年一直在纠结的事情,例如为了不带笔电的电源适配器,我尝试了大容量移动电源的方案,后来发现有 75W 的多口 USB 充电器,我就换成了小容量快充移动电源。
事实上,光双肩包我现在就有了四个,一开始入手的是 côte&ciel Isar M,后来发现这背包通勤的话太重了,随后又入手了 côte&ciel ZEPHYR,结果发现它的背面没有护垫,根本不能放笔电。再之后又选择了 Bellroy Classic Backpack,可惜容量太小,内部收纳空间也不合理。就在前不久,我又换成了 Bellroy Shift Backpack,总算找到一个轻巧又能装的背包满足通勤和出差,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早晚它还是要退役的
出差和通勤的设备,摆在我面前的也有多个选择,例如这次出差是选择 iPad Pro 还是 MacBook Air,下班回家是带回它们当中的哪一个?
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弯进一步解释这 120 克的取舍,本质上是希望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见得所有人都追求性能而不看重便携性,归根结底,这个问题谁也不服谁,总会有一个声音会冒出来:「120 克不就多两个鸡蛋!能换更好的配置为什么不要?」
可能还有一些朋友会拿 Windows 笔电举例,指出新款 MBA 这个重量不算什么,只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太过于片面,毕竟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好比如有些产品为了追求极致轻薄,会选择更换碳纤维、镁铝合金之类的材料,那么结果是什么呢?散热会不会成为问题?观感上或者做工方面能不能延续 Apple 产品独有的精致感?
要我说,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或者纠结的,不外乎是:
我们究竟想要一款什么样的 MacBook Air?
就我个人而言,自从我在现场体验了新款 MBA 之后,我一直非常认可这款产品,但是从某种程度来看,确实它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么好,因此接下来我想抛开所有与产品体验无关的话题,和大家分享新款 MacBook Air 的一周体验。
从 Apple 特别活动的 Keynote 我们可以看出用户呼声最大的并不是便携性,也不是性能,而是视网膜屏幕。
那么,这块屏幕到底怎么样呢?就我个人体验下来,除了亮度这方面略显不足外,其它方面我真的很满意了,支不支持 P3 色域也不是我最看重的,毕竟我还在同时使用屏幕表现更好的 12.9 英寸 iPad Pro。
从 Spyder 5 Elite 的测试结果来看,它的最高亮度为 270 尼特,色彩精确度达到了 0.52,覆盖了 99% sRGB,和我前不久体验的 Surface Laptop 2 相比,它的分辨率更高,色彩精确度也更加出色,抗反光表现更好,完全符合 Apple 产品一贯在屏幕上的高标准。
当然,只是升级到视网膜屏幕的话肯定还不够,因此这次新款 MBA 还在扬声器、键盘等多个方面得到了进化,直观点理解就是:
MacBook Air 更以 MacBook Pro 低配版呈现。
这其中最让我满意的是输入体验,新一代蝶式键盘我个人还是勉强能够接受的,虽然它敲打起来不是特别安静,甚至会产生疲劳感,但是力度触控板的按压体验却是无比的出色,相比起 2018 款 13" MBP 那种按起来软绵绵的感觉,新款 MBA 的按压手感相当清脆。
这是我目前所用过的笔电里触控板体验最好的,没有之一。
除此之外,这次得益于触控 ID 的加入,平时启用自动密码填充功能也方便了很多,至于解锁我几乎都是使用 Apple Watch 完成,用 Watch 解锁 MacBook 时的音效声和触感真的特别香,谁用谁知道。
另外,如果你还想在工作之余看看视频、听听音乐,那么新款 MBA 的扬声器音质将能够很好的满足你的需求。以这段《Need for Speed Payback》宣传片为例,我们可以显著感受得到汽车加速时引擎声的强弱变化,漂移时能听得到声音的远近区别,很有层次感,低音表现令人满意,总体和 2018 款 13" MBP 表现几乎一致,甚至在听感方面还有了更好的表现。
今年 Apple 在 MacBook、iPhone、iPad 三条产品线上均大幅改进了扬声器的表现,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前往实体店亲自感受。
以上基本就是新款 MacBook Air 在体验方面的主要提升点,不过先等等,让我们重新回到开篇这段话:
作为世界上最薄的笔电之一,MacBook Air 不为重量和厚度妥协,也不为屏幕尺寸和键盘体验妥协,更不为性能妥协。MacBook Air 的诞生颠覆了市面上所有轻薄本,重新定义了笔记本电脑。
显而易见,新款 MacBook Air 的产品力完全不及当年横空出世时的表现。
这里面我认为牵涉到许多因素,毕竟在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尚未崛起,拥有一部笔电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也能更好的满足娱乐需求。然而在今天,笔电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一变化使得笔电的重要性大不如前,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 iPad Pro 被定义为个人电脑,并在今年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反观 Mac,尽管有多款新品迎来了不小的升级,但我们所看到的情景是:
对比 iPad Pro 的更新力度,新款 MacBook Air 是有不小的反差。
近几年来,Intel 挤牙膏式的产品迭代已经严重耽误了笔电行业的发展,回想当年第一代 MacBook Air 发布时,Intel 还特意为 Apple 定制了处理器,最终实现同等性能下芯片体积更小。可是放在今天,你还会看到这样的局面吗?大概率是不会再有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把锅甩给 Intel,毕竟新款 MBA 本质上就是一款经过各种妥协过后的产品。人们等待了多年,期盼它能够再次重新定义笔记本电脑,可盼到最后却发现,那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我现在的看法是只有搭载了 A 系列处理器的 Mac 才能重新定义 Mac,甚至个人电脑。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从新款 iPad Pro 上感受得到,它的性能超过了 92% 的轻薄笔电,它让我们看到了 Mac 的未来。
可我们还要活在当下,为此我们不得不选择接受 Intel 酷睿 i5-8210Y 作为新款 MacBook Air 的心脏,并在 2018 年的今天亲眼看着 iPad Pro 是如何在性能、功耗等方面全方位碾压我们所认知的电脑。
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诚然,Apple 完全可以选择为新款 MBA 配备性能更强的 Intel 处理器,可是随之而来的功耗提升也必将使得续航时间进一步缩短。曾几何时,可满足一整个工作日的续航时间是 Mac 用户最引以为傲的优势,如今在 Windows 笔电面前,这一优势早已不复存在。
以我最近一周的体验为例,尽管 Apple 表示新款 MBA 可以在无线网络浏览下达到 12 小时的续航时间,但是它在我的手上却从未拥有过一整个工作日的动力,只能坚持 5~6 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还更短。通常我是从早上 9 点开始工作,使用时全程连接 Wi-Fi,开启最高亮度,按理说我的使用强度并不高,大部分时间都是以 Chrome、微信、IA Writer 为主,很少有高强度的使用情况出现。
明明已经用了功耗仅 7W 的处理器,为什么续航时间还是这样的结果呢?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新款 MBA 为了提升便携性而没有采用容量更大的锂电池,它的电池容量仅有 50.4 瓦时,在轻薄本当中只能勉强算得上是普通水准。
除此之外,它的屏幕分辨率高达 2560 × 1600,相比主流 Windows 笔电的 1080P 屏幕分辨率要更高一些,这也意味着续航能力面临考验。
Apple 为了满足用户的心声,选择让 MacBook Air 用上视网膜屏幕,并在其它核心体验上向 MacBook Pro 靠拢,却又不能在定价上超过它,这意味着 Mac 的工程团队必然要在某些方面进行妥协。
倘若用上视网膜屏幕,续航能力必将受到影响,为了保证续航不受影响,要么牺牲便携性加大电池容量,要么选择功耗更低的处理器,又或者,换成比铝金属更轻量的材料,牺牲产品的质感和美感,却又能同时满足更大的电池容量和更强的性能。
无论是哪一种,在我看来都会引起用户的不满。牺牲便携性的话,它就不是 MacBook Air 了;牺牲产品的质感和美感,那就不是 Apple 产品应有的高标准。
最终,Apple 为了在性能和便携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既没有采用更大容量的电池,也没有配备更强的处理器,而是选择了一款可以更好的保持便携性、也能够保证续航时间的低功耗处理器。话说回来,尽管我强调过它的性能不如 A12X 仿生,不过在这一周的体验过程中,我也完全没有遇到任何性能不够用的情况,毕竟我已经在前文说过新款 MBA 的短板是 GPU 而非 CPU,它的核芯显卡规格还是偏低了一些。
▲ MacBook Air 配备了两个雷雳 3 接口,搭配 eGPU 后可彻底解决性能短板的问题
▲ Blackmagic eGPU
在此,我希望大家在选购新款 MBA 时真的一定要先考虑清楚一点:你必须结合自身使用电脑的需求,选购一款真正贴近需求的 MacBook 产品。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在于现在 Mac 的产品线已经可以说是细分再细分了,正如职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使用笔电的需求。极致轻薄的 12 英寸 MacBook 满足了注重轻办公的人群;13 英寸 MacBook Pro 则可以在剪辑视频、照片处理等方面拥有更出色的表现,15 英寸在有了更大的屏幕、更强的独立显卡加持后,效率、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而 13 英寸 MacBook Air 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在性能、便携性、续航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
最后,我想总结几点新款 MacBook Air 的购买建议。
它适合哪些用户?
1、对性能不敏感,平时主要以轻办公为主,处理照片为辅的
2、目前在用 17 款或更早之前的 MacBook Air,不看重性能,但会更在意屏幕、便携性等方面的体验
3、相比 MacBook Pro,更看重 MacBook Air 的便携性和续航的
4、既注重性能,也追求便携性,并愿意额外购买 eGPU 显卡扩展坞
它不适合哪些用户?
1、在意一切与性能相关的体验,如处理 RAW 照片、剪辑视频
2、不看重便携性和续航的
数字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