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篮球
潮流
跑步
数码
理容
返回顶部

首页 >识物 >文章 >我们究竟想要一款什么样的 MacBook Air?

数码控 我们究竟想要一款什么样的 MacBook Air?

    2018-12-12 16:02:47
    2 0

「The world's thinnest notebook.」


作为世界上最薄的笔电之一,MacBook Air 不为重量和厚度妥协,也不为屏幕尺寸和键盘体验妥协,更不为性能妥协。MacBook Air 的诞生颠覆了市面上所有轻薄本,重新定义了笔记本电脑。

6502F859-4250-476F-86D0-511D43F174E8.JPG


在那之后,Apple 持续完善了 MacBook Air 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一款极具代表性的轻薄本,加上硬件成本的不断下降,它也得以成为入门 MacBook 的首选。不过似乎很多人只记得它卖得最便宜的时候,却忘记它刚发布时高达 1799 美元的定价,毕竟在十年前,轻薄本普遍都是这个价格,而且它们通常都是「傻大粗」的形态。

毫无疑问,MacBook Air 对笔电行业的影响意义深远。2011 年,与 Apple 拥有紧密关系的 Intel 在受到 MacBook Air 的启发后便提出「超极本」的概念,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Windows 阵营的轻薄本崛起了。

我们常说,有竞争才有进步,最终受益的永远是消费者。这不,十年后我们再来看看 2018 新款 MacBook Air,我们会发现它所处的局面已经不像十年前那样,正如我在 MacBook Air 现场上手文中所提到的:

「今天的 Windows 笔电早已不是 MacBook Air 刚诞生时的情景,市面上已经有了越来越多实惠且体验出色的 Windows 笔电,它们的存在对于 MacBook 而言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B4FD64E8-A89E-40B6-999E-578DDE4E6477.JPG


在那篇文章里,我已经尽量完整的表达了 MacBook Air 的优势,又或者说是 MacBook 的优势。而在这次的体验文中,我将会把过去一周的体验感受分享给各位,希望能够对大家选购新款 MacBook Air 有所帮助。

※ 以下简称新款 MBA、旧款 MBA 或 2017 款 13" MBP

新款 MacBook Air 的选购困惑是什么……?

这个偏总结方向的问题本应放在文章结尾,不过这次我想放在文章前面聊聊。自新款 MBA 发布以来,我发现有不少用户对它的定位,以及如何选购产生了困惑,普遍集中在这两个问题:

1、这个价格不如买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2、同价位有更好的 Windows 笔电可以选择。

关于第二点暂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所以我们集中看看第一点反映出的问题。从 Apple 的产品定位来看,目前无论是 iPhone、iPad 或是 MacBook 都有存在新旧机型「打架」的问题,具体如下:


iPhone XR 比 iPhone X 便宜 150 美元;



11 英寸 iPad Pro 比 10.5 英寸 iPad Pro 贵 150 美元;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与新款 MacBook Air 贵 100 美元。



这样对比我认为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毕竟数码产品有一个基本的购买原则:买新不买旧。所以,基于这个原则我们进行对比,相信大家会看到另一个结果:


iPhone XR 比 iPhone XS 便宜 250 美元;



11 英寸 iPad Pro 比新款 9.7 英寸 iPad 贵 470 美元;



2018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比新款 MacBook Air 贵 600 美元;



新款 MacBook Air 比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Air 贵 200 美元。



抛开 iPhone 和 iPad 产品线,我们把焦点放在 MacBook 身上。这里的问题点在于 2017 款 13" MBP 的价格与新款 MBA 仅相差 100 美元,这意味着如果你多花 100 美元,你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当然也有更差的地方,具体哪些方面?我指出给大家看看:

1、新款 MBA 的屏幕最高亮度为 300 尼特,不支持 P3 广色域,2017 款 13" MBP 最高亮度为 500 尼特,支持 P3 广色域

2、新款 MBA 搭载 Intel 酷睿 i5-8210Y 双核处理器,以 Geekbench 4 跑分为例,它的单核性能与 2017 款 13" MBP 相差无几,多核性能弱了 10% 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整体 CPU 性能却比 2016 款 13" MBP 强了一些

3、新款 MBA 的核芯显卡性能与 2017 款 13" MBP 相比弱了很多,大约有 1.5 倍到接近 2 倍的差距

4、新款 MBA 的写入速度仅有 2017 款 13" MBP 的四分之一,读取速度也慢了 600 MB,相比 2017 款 MBA,写入速度亦基本持平,读取速度则翻倍提升


综合来看,原本预计购买新款 MBA 的用户只需多花 100 美元购买 2017 款 13" MBP,即可获得屏幕、性能、存储三大方面的提升,并且提升幅度还不小。

那有没有降级的部分呢?由于我身边已经没有同事在用 2017 款 13" MBP,故无法为大家带来两者的深入对比,不过结合目前已知的官方信息,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到新款 MBA 表现更好的地方,具体如下:

1、以 100% 再生铝金属打造
2、整体变薄,并减轻了 120 克
3、多了触控 ID,并采用新一代蝶式结构键盘
4、加入了 Apple T2 安全芯片,支持 Hey Siri
5、无线网络浏览时间增加了 2 小时,iTunes 影片播放时间增加了 3 小时


以上就是新款 MBA 相比 2017 款 13" MBP 更具优势的 5 个方面。顺便一提,2017 款 13" MBP 低配版在今年 eBay 黑五活动时到手价仅需 7600 元,与新款 MacBook Air 历史最低价相近。

7FC3B3E5-B1C1-4D90-9753-28DC3152D91D.JPG


个人觉得,对于部分精打细算,执着于「这个价格不如买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的数码爱好者而言,我相信怎么选已经毫无悬念。当然了,也有一些用户会更看重新款 MBA 所能带来的提升,好比如我的家人就用着三年前买的 MacBook Air,她明确告诉我绝对不会选择升级到 MacBook Pro,原因是便携性不如 MacBook Air。

关于便携性,这里我想聊点个人看法:

就我目前的观察,我发现有不少人在评价新款 MacBook Air 时,并没有很好的站在旧款 MacBook Air 用户的角度,这里我还是想再哆嗦一句,不见得所有人都盲目追求性能,而不在乎便携性。

好比如这次新款 MBA 得益于内在和外在的巨大变化,它的体积相比旧款 MBA 小了 17%,重量也轻了 100 克,而相比 MBP 则轻了 120 克。

B6F6462B-B54D-41CE-B4BF-3706637274AE.JPG


4C6AE644-ECCF-406F-8D0C-A25E0B266DEC.JPG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里我简单做了个小测试,先后将 2018 款 13" MBP 和新款 MBA 递给多位同事,让他们双手拿着,结果每一位都说 MBP 更重,并且还觉得重了很多。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多年前的一段回忆,那个时候我把 900 多克的第一代 Surface Pro 递给身边所有同事,每一位都嫌它重,可在当时而言,极少有笔电做到了这个重量。

我希望借此告诉大家,这并不是背包里多一件 120 克的物品就能解释得通。当你将它摆在你的大腿上敲打键盘,当你带着电脑在办公室走动,当你背着它旅行、出差的时候,你会发现更轻的重量永远是好事。

这一点我个人就有切身感受,最近一段时间我每次出差都是背着双肩包,里面塞满了旅行和工作所需的一切物品,极少使用行李箱,主要是觉得麻烦。正因此,如何减少背包负重是我今年一直在纠结的事情,例如为了不带笔电的电源适配器,我尝试了大容量移动电源的方案,后来发现有 75W 的多口 USB 充电器,我就换成了小容量快充移动电源。

事实上,光双肩包我现在就有了四个,一开始入手的是 côte&ciel Isar M,后来发现这背包通勤的话太重了,随后又入手了 côte&ciel ZEPHYR,结果发现它的背面没有护垫,根本不能放笔电。再之后又选择了 Bellroy Classic Backpack,可惜容量太小,内部收纳空间也不合理。就在前不久,我又换成了 Bellroy Shift Backpack,总算找到一个轻巧又能装的背包满足通勤和出差,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早晚它还是要退役的

567E98C7-7D0C-4081-83EB-28DF2BC3D556.JPG


出差和通勤的设备,摆在我面前的也有多个选择,例如这次出差是选择 iPad Pro 还是 MacBook Air,下班回家是带回它们当中的哪一个?

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弯进一步解释这 120 克的取舍,本质上是希望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见得所有人都追求性能而不看重便携性,归根结底,这个问题谁也不服谁,总会有一个声音会冒出来:「120 克不就多两个鸡蛋!能换更好的配置为什么不要?」

D307C786-4C8F-4AD2-8BFD-A28333C0E2EA.JPG


可能还有一些朋友会拿 Windows 笔电举例,指出新款 MBA 这个重量不算什么,只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太过于片面,毕竟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好比如有些产品为了追求极致轻薄,会选择更换碳纤维、镁铝合金之类的材料,那么结果是什么呢?散热会不会成为问题?观感上或者做工方面能不能延续 Apple 产品独有的精致感?

要我说,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或者纠结的,不外乎是:

我们究竟想要一款什么样的 MacBook Air?

就我个人而言,自从我在现场体验了新款 MBA 之后,我一直非常认可这款产品,但是从某种程度来看,确实它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么好,因此接下来我想抛开所有与产品体验无关的话题,和大家分享新款 MacBook Air 的一周体验。

从 Apple 特别活动的 Keynote 我们可以看出用户呼声最大的并不是便携性,也不是性能,而是视网膜屏幕。

那么,这块屏幕到底怎么样呢?就我个人体验下来,除了亮度这方面略显不足外,其它方面我真的很满意了,支不支持 P3 色域也不是我最看重的,毕竟我还在同时使用屏幕表现更好的 12.9 英寸 iPad Pro。

DFA3E0C4-A10C-4658-814B-CC9F4D499219.JPG


从 Spyder 5 Elite 的测试结果来看,它的最高亮度为 270 尼特,色彩精确度达到了 0.52,覆盖了 99% sRGB,和我前不久体验的 Surface Laptop 2 相比,它的分辨率更高,色彩精确度也更加出色,抗反光表现更好,完全符合 Apple 产品一贯在屏幕上的高标准。

10832625-6FED-4394-A3AD-CBBEBEAFB3A1.JPG


当然,只是升级到视网膜屏幕的话肯定还不够,因此这次新款 MBA 还在扬声器、键盘等多个方面得到了进化,直观点理解就是:

MacBook Air 更以 MacBook Pro 低配版呈现。

这其中最让我满意的是输入体验,新一代蝶式键盘我个人还是勉强能够接受的,虽然它敲打起来不是特别安静,甚至会产生疲劳感,但是力度触控板的按压体验却是无比的出色,相比起 2018 款 13" MBP 那种按起来软绵绵的感觉,新款 MBA 的按压手感相当清脆。

这是我目前所用过的笔电里触控板体验最好的,没有之一。

除此之外,这次得益于触控 ID 的加入,平时启用自动密码填充功能也方便了很多,至于解锁我几乎都是使用 Apple Watch 完成,用 Watch 解锁 MacBook 时的音效声和触感真的特别香,谁用谁知道。

B4E39DBB-54BF-4673-A5CC-35E0FABC5BBF.JPG


另外,如果你还想在工作之余看看视频、听听音乐,那么新款 MBA 的扬声器音质将能够很好的满足你的需求。以这段《Need for Speed Payback》宣传片为例,我们可以显著感受得到汽车加速时引擎声的强弱变化,漂移时能听得到声音的远近区别,很有层次感,低音表现令人满意,总体和 2018 款 13" MBP 表现几乎一致,甚至在听感方面还有了更好的表现。

7FB6570C-6F89-484D-982E-182D509D8806.JPG


今年 Apple 在 MacBook、iPhone、iPad 三条产品线上均大幅改进了扬声器的表现,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前往实体店亲自感受。

以上基本就是新款 MacBook Air 在体验方面的主要提升点,不过先等等,让我们重新回到开篇这段话:

作为世界上最薄的笔电之一,MacBook Air 不为重量和厚度妥协,也不为屏幕尺寸和键盘体验妥协,更不为性能妥协。MacBook Air 的诞生颠覆了市面上所有轻薄本,重新定义了笔记本电脑。


显而易见,新款 MacBook Air 的产品力完全不及当年横空出世时的表现。

这里面我认为牵涉到许多因素,毕竟在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尚未崛起,拥有一部笔电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也能更好的满足娱乐需求。然而在今天,笔电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一变化使得笔电的重要性大不如前,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 iPad Pro 被定义为个人电脑,并在今年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反观 Mac,尽管有多款新品迎来了不小的升级,但我们所看到的情景是:

对比 iPad Pro 的更新力度,新款 MacBook Air 是有不小的反差。

近几年来,Intel 挤牙膏式的产品迭代已经严重耽误了笔电行业的发展,回想当年第一代 MacBook Air 发布时,Intel 还特意为 Apple 定制了处理器,最终实现同等性能下芯片体积更小。可是放在今天,你还会看到这样的局面吗?大概率是不会再有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把锅甩给 Intel,毕竟新款 MBA 本质上就是一款经过各种妥协过后的产品。人们等待了多年,期盼它能够再次重新定义笔记本电脑,可盼到最后却发现,那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我现在的看法是只有搭载了 A 系列处理器的 Mac 才能重新定义 Mac,甚至个人电脑。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从新款 iPad Pro 上感受得到,它的性能超过了 92% 的轻薄笔电,它让我们看到了 Mac 的未来。

可我们还要活在当下,为此我们不得不选择接受 Intel 酷睿 i5-8210Y 作为新款 MacBook Air 的心脏,并在 2018 年的今天亲眼看着 iPad Pro 是如何在性能、功耗等方面全方位碾压我们所认知的电脑。

B1ACF085-D327-458A-ACC2-D14B8141B3BF.JPG


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诚然,Apple 完全可以选择为新款 MBA 配备性能更强的 Intel 处理器,可是随之而来的功耗提升也必将使得续航时间进一步缩短。曾几何时,可满足一整个工作日的续航时间是 Mac 用户最引以为傲的优势,如今在 Windows 笔电面前,这一优势早已不复存在。

以我最近一周的体验为例,尽管 Apple 表示新款 MBA 可以在无线网络浏览下达到 12 小时的续航时间,但是它在我的手上却从未拥有过一整个工作日的动力,只能坚持 5~6 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还更短。通常我是从早上 9 点开始工作,使用时全程连接 Wi-Fi,开启最高亮度,按理说我的使用强度并不高,大部分时间都是以 Chrome、微信、IA Writer 为主,很少有高强度的使用情况出现。

明明已经用了功耗仅 7W 的处理器,为什么续航时间还是这样的结果呢?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新款 MBA 为了提升便携性而没有采用容量更大的锂电池,它的电池容量仅有 50.4 瓦时,在轻薄本当中只能勉强算得上是普通水准。

除此之外,它的屏幕分辨率高达 2560 × 1600,相比主流 Windows 笔电的 1080P 屏幕分辨率要更高一些,这也意味着续航能力面临考验。

Apple 为了满足用户的心声,选择让 MacBook Air 用上视网膜屏幕,并在其它核心体验上向 MacBook Pro 靠拢,却又不能在定价上超过它,这意味着 Mac 的工程团队必然要在某些方面进行妥协。

倘若用上视网膜屏幕,续航能力必将受到影响,为了保证续航不受影响,要么牺牲便携性加大电池容量,要么选择功耗更低的处理器,又或者,换成比铝金属更轻量的材料,牺牲产品的质感和美感,却又能同时满足更大的电池容量和更强的性能。


无论是哪一种,在我看来都会引起用户的不满。牺牲便携性的话,它就不是 MacBook Air 了;牺牲产品的质感和美感,那就不是 Apple 产品应有的高标准。

最终,Apple 为了在性能和便携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既没有采用更大容量的电池,也没有配备更强的处理器,而是选择了一款可以更好的保持便携性、也能够保证续航时间的低功耗处理器。话说回来,尽管我强调过它的性能不如 A12X 仿生,不过在这一周的体验过程中,我也完全没有遇到任何性能不够用的情况,毕竟我已经在前文说过新款 MBA 的短板是 GPU 而非 CPU,它的核芯显卡规格还是偏低了一些。

B5D91B00-DF91-4C8D-A7A9-0EA4043E9FF9.JPG


▲ MacBook Air 配备了两个雷雳 3 接口,搭配 eGPU 后可彻底解决性能短板的问题


hero_large_2x.jpg


▲ Blackmagic eGPU


在此,我希望大家在选购新款 MBA 时真的一定要先考虑清楚一点:你必须结合自身使用电脑的需求,选购一款真正贴近需求的 MacBook 产品。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在于现在 Mac 的产品线已经可以说是细分再细分了,正如职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使用笔电的需求。极致轻薄的 12 英寸 MacBook 满足了注重轻办公的人群;13 英寸 MacBook Pro 则可以在剪辑视频、照片处理等方面拥有更出色的表现,15 英寸在有了更大的屏幕、更强的独立显卡加持后,效率、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而 13 英寸 MacBook Air 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在性能、便携性、续航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

33AE1C07-ECDA-4818-BDE9-FB1A161926AC.JPG


最后,我想总结几点新款 MacBook Air 的购买建议。

它适合哪些用户?

1、对性能不敏感,平时主要以轻办公为主,处理照片为辅的
2、目前在用 17 款或更早之前的 MacBook Air,不看重性能,但会更在意屏幕、便携性等方面的体验
3、相比 MacBook Pro,更看重 MacBook Air 的便携性和续航的
4、既注重性能,也追求便携性,并愿意额外购买 eGPU 显卡扩展坞

它不适合哪些用户?

1、在意一切与性能相关的体验,如处理 RAW 照片、剪辑视频
2、不看重便携性和续航的


本文来源:数字尾巴

数字尾巴

数码控 我们究竟想要一款什么样的 MacBook Air?

2 0
数字尾巴
TA的文章

无惧挑战!制霸铁人三项,你要准备些什么?

如今,铁人三项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喜爱。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在日常紧张繁忙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也更需要一次忘我的,酣畅淋漓的运动。

鞋圈宠儿,Converse的起飞大势!

Converse一直都是超级受欢迎的鞋款!简约百搭而且又好穿,什么风格搭一双基本不会出错,价格也比较便宜好入手。经过春节的假期,其实Converse可是有不少鞋款起飞的哦!

潮星10年挑战丨残酷对比图,是潮了还是糗了

2009-2019,是潮流文化进入大众视野,迅猛发展,急速扩张的10年,恰逢最近占据热搜的#十年挑战#,今回我们以熟悉的潮流明星在十年间的变化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感受潮流圈过去这十年的兴衰和变迁。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球星签名鞋,如今为何纷纷“倒闭”了?

尽管 2019 年已经过去 2 个月了,但对于 Sneakerhead 们而言,2018 年末的那一波球鞋发售热潮似乎还历历在目,小编我的钱包在那波激烈的“战争”里也是“损失惨重”。